最新消息:

来聊聊3D打印产业,并理性探讨可能的商业机会

延伸阅读 创业经验分享网 2浏览 0评论

  十几年之前,那时候本人还在CAD行业做技术支持,去海南参加一个国外厂商的会议。会间休息时看见展台旁边摆了一台正方形的机器,不停地如蜘蛛吐丝般地往外吐材料,也没太在意,大约半小时之后一位同事拿了一个塑料的活动扳手过来,说:这就是那台机器打印出来的,不用组装就能活动,于是拿过来把玩了一下,心想这个还有点意思。没想到啊没想到,10年后这个东西会火遍全球。

  3D打印是魔术?是鸡肋?是泡沫?还是未来?神奇技术创造出怎样的神器?热得发烫更需要理性分析,且听非典型理工男细说3D打印。

  虽然10几年前就接触了3D打印,但当时也仅仅是觉得有点意思而已。不仅是我,我们这些做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的从业者,也没有几个人对这个技术有太大兴趣。那时候国内连三维设计都刚起步不久,我们这群人天南海北地到处卖三维CAD,客户连三维设计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作为技术支持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扫盲。

  3D打印?增材制造?客户不会以为我们是骗子吧?

  直到有一天,具体来说就是2013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新任期内的首份国情咨文,在这份国情咨文里奥巴马绘制了完整的一份经济蓝图,其中有两个新变化:一是鼓励产业回归,二是重视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就这样走入全球民众的视野,让这项有些古老的技术重新焕发青春,彻底咸鱼翻身。这项技术长远来说可能会拯救制造业,但当时就拯救了3Dsyestem、Stratasys这些岌岌可危的上市公司,以及大洋彼岸的苦苦支撑濒临倒闭的中国3D打印行业的企业。一夜之间跟3D打印沾点边的公司股价暴涨,最搞笑的还是我国的股市,连机床制造这种跟3D打印是竞争关系的行业都大涨了几天!

  之所以说3D打印技术是一项有些古老的技术,是因为它起步于70年代末,已经有30几年的发展历史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986年,CharlesHull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获3D印刷技术专利。

  1995年,美国ZCorp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唯一授权并开始开发3D打印机。

  2005年,市场上首个高清晰彩色3D打印机SpectrumZ510由ZCorp公司研制成功。

  后面的事大家基本就知道了,俺就不在这里多嘴了,真有不知道的自己上网查。

  3D打印的本质是增材制造——即通过材料堆积形成物体。

  虽然3D打印技术现在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方向,如制造、创意、医疗、生物等等。但这项技术诞生之初,其目的毫无疑问是要解决传统制造技术的瓶颈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传统制造技术有哪些瓶颈问题呢?

  俺不是专家,但作为一名理工男,工程师也做了好些年,还是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的:

  1.传统制造方法的材料浪费问题。

  既然3D打印叫“增材制造”。传统的制造方法可以对应叫做“减材制造”——即通过去除材料的方法进行制造,为方便大家理解,我拿最简单的螺丝举个例子:​

  以这个产品为例,通过去除材料的方式将毛坯加工成成品,材料浪费在15%~20%。这意味着有五分之一左右的材料变成了铁屑。这对制造企业而言是很大的成本,要知道中国制造业平均的利润率才5%,如能节省这部分材料,利润率肯定会有所提高。

  可能有人会说了,这些铁屑之类的材料不是可以回收的吗,怎么会浪费呢?实际上很多企业也在回收利用这些材料,但是回收利用的成本太高,大多还是当垃圾扔掉或者低价处理掉。

  传统制造业的材料回收也是一个不小的产业,存在很多商业机会。本人当年在汽车厂当技术员一个月挣300元工资的时候,工厂外面的农民天天从厂里背铁屑出去卖已经盖上了小楼!

  雷军的“一款钢板的艺术之旅”就演示了一块钢板变成小米手机壳的减材制造过程,感兴趣的可以找视频看看。​

  理想状态的制造应该是没有材料浪费的制造,这就是增材制造(3D打印)的终极目标。增材制造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产品,需要多少材料就使用多少材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很好的理念,梦想改变世界。

  除了材料浪费之外,传统制造方式的每一个步骤都会产生成本,通过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制造,这些成本被摊销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形成了价廉物美的产品。因此大规模制造是传统制造业成功的关键。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这也恰恰是其短板和瓶颈。

  瓶颈之二:产品个性化定制问题。

  看惯了千篇一律的产品,很多人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从汽车到手机,从建筑到珠宝,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众不同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创客”这个词现在很火,什么叫“创客”?就是能创造不一样东西的人!

  消费的趋势要求制造业必须响应个性化的需求,制造业也不断在往这个方向进化,大规模定制、工业4.0等概念层出不穷,但传统的制造业很难解决这个问题,除非来一场彻底的革命。

  原因何在?现代制造业本身是建立在批量生产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基因问题。

  因此从可行性上讲,制造业只能实现基于规模性制造基础上的适度定制需求,听起来有点拗口,简写一下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是把产品的定制生产问题全部或者部分转化为批量生产,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或小批量多品种市场定制任意数量的产品。

  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的车型配置,你可以从可供选择的列表中选择进口还是国产的发动机,手动还是自动的变速箱,带不带天窗,从而形成一款你需要的车型。但这些选择的条件是固定的,是有限的。如果你要汽车厂按你的想法让给你设计汽车的外观,汽车厂肯定不会理你。​

  再来看一个服装制造行业大规模定制的例子:​


  著名的服装品牌优衣库最近上线了一个网上虚拟试衣的系统,以一个虚拟的模特为模板,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及三围尺寸,可以生成一个与你的体型基本一致的人体模型,然后你就可以选择衣服裤子裙子,挑选喜欢的颜色和尺码,实时看到衣服穿到身上的效果(模特是3D的,你可以360度看到试穿的效果)。试穿之后就可以直接跳转到优衣库的天猫旗舰店去购买了。​​​

  很贴心的服务!感兴趣的可以去优衣库的官方网站体验一下。虚拟试衣绝对是一个有很好机会的行业,可惜全世界没看到真正成功的例子,优衣库这个技术上是实现了,但视觉效果和真实感还是不足。关键是这个例子实际上也是有限定制的概念,虽然输入的三围尺寸是任意的,但你挑选的衣服的颜色、尺码却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你选择的实际是已经制造好的衣服。​

  那么3D打印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观点是不太可能,衣服的面料问题3D打印很难​解决,不仅现在没法解决,未来三五十年也很难解决。现在3D打印的服装不仅丑到爆而且毫无舒适性可言,其视觉效果近似披了张渔网或者串了串沐浴球在身上,见诸报端的3D打印服装的新闻基本都是噱头,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艺术。

  至于想量身定做一件真正适合自己的衣服,还是找个裁缝比较靠谱。

  瓶颈之三:传统制造业对创新和创意的限制。​

  我们看到和用到的产品,都是基于可制造性前提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可制造的概念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可制造性,这由硬件设备(如机床)来决定;二是经济上的可制造性,这由生产成本所决定。产品从设计开始就必须考虑可制造性的问题,再好的设计不能满足可制造性要求,就不会被制造出来。​

  想当年我们这群学汽车设计的大学生,个个都有奇思妙想,每个人都想设计一款独一无二的汽车,外观炫酷,不用烧油,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这些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设计方案里。然而老师一句话:幼稚!热情瞬间熄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制造技术的限制,扼杀了无数天才的想法和创意。20年之后,我们当年看似幼稚的想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都逐渐成为了现实: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水陆两用……然而20年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都人到中年,再没有激情和创意了。​​

特斯拉电动汽车

  必须向我们激情燃烧的青春致敬!那时的少年,可惜不在合适的时代。​

  3D打印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产品制造的周期,从而让一切的创意都成为可能。把创意在电脑里设计出来,然后接上3D打印机打印出来,你的想法就呈现在你的面前。


  比较客观的说法,3D打印是传统制造业的改良者而非颠覆者,两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这种互补的优势在很多行业得到验证,如飞机、军工、汽车、艺术等领域,3D打印快速实现创意,然后通过批量制造实现普及。​

  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种互补关系也许会转变为竞争关系,但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太可能。竞争是基于两个实力相近的人而言,现阶段的3D打印相比于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一个婴儿。两者完全不是一个体量和级别的:2014年仅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就超过百万亿,而全球3D打印的总产值才几百亿的规模。

  很多媒体关于3D打印的报道和观点滑稽而可笑:打印个外壳装在汽车底盘上就宣称3D打印了一辆汽车,打印出来一把手枪就担心会危害公共安全。

  而事实却是这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方对全世界首支3D打印手枪“解放者(Liberator)”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这把枪完全不适宜使用,不仅准头差,而且极易炸膛。

  可以这么说,3D打印一把枪既费时又费力,还可能走火炸膛,没来得及危害“公共安全”,就已经先危害“自身安全”了。

  相比之下,去黑市上买一把简单多了。

  对于这样一个有可能成长为巨人的孩子,美国人的做法是战略性的长期投资,政府、学校、企业都围绕3D打印开展技术和应用领域的探索,利用3D打印的发展来吸引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升级。

  而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对于3D打印,更多的是在追逐短期利益:政府到处搞产业园区,企业买几台机器就宣称要进入3D打印领域,街头巷尾一窝蜂的冒出来很多3D照相馆……看似红红火火,实际难以持续,喧嚣之后,一地鸡毛。

  这样的做法,孩子还没长大,估计就快夭折了。​

  即使是这样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能真正赚到真金白银的人也不多。

  以大家最为熟悉的3D照相馆为例,从2013年初中国首家3D照相馆在北京开业之后,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近百家3D照相馆,动辄百万以上的投资根本挡不住民间资本的热情,每家3D照相馆无一例外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当明星的感觉真爽!

  只是很少有人去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到底有几个消费者愿意掏数百元来做一个自己的人像?而且五官模糊,表面粗糙。​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指望3D照相馆本身来赚钱,在现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作为附加服务,在特殊的领域带来增值的效益,这种商业模式还是可行的。

  我一个朋友是做婚纱摄影和婚礼策划服务的,3D打印出来之后,他把为新人打印3D肖像加入到他的服务套餐作为可选项之一,由于身处一线城市,结婚的人群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选择这项服务的比例还是蛮高的,这哥们有单就外包给别人去打印,倒也能挣些差价。关键是通过这项附加服务拉动了他的婚庆生意,新人们都觉得他的公司有创意和特色,在选择时就有倾向性。

  类似的商机应该还有不少,大家自行琢磨。​

  这是深圳一家3D照相馆的报价(这是2014年的,现在可能有所下降),大家围观一下:


  我的观点是:如果价格降不到百元以下,3D照相馆不可能有普遍性需求。奉劝想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别听加盟商忽悠,趁早断了念头!

  另一个看起来热闹得想不赚钱都难的生意是卖3D打印机,概念这么火热,关注的人这么多,机器大卖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权威机构的报告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计2015年全球3D打印机出货量将超过20万台(2014年为10万台左右),2018年将达到230万台(这个数字我只能呵呵了),坦白讲这样增长率的硬件产品已经不多了。

  Gartner同时又说:3D打印机短期难以进入家用市场。这就意味着主要的机器采购客户不是个人,而是政府、学校、企业客户。

  所以卖机器这件事情的商业价值还是有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我给几点建议:

  1、重点不要放在个人用户,学校是很好的市场;

  2、销售工业级的机器机会更大,利润更高;

  3、尽可能代理国外大品牌的产品。

  一定又会有爱国青年跳出来指责我为何不推荐祖国的打印机,我建议你们去淘宝上看看有多少拿着开源的打印机改造出来的山寨机,你死我活地拼着价格战,你就知道我不推荐的原因了。

  那一片蓝海还没成形,就快被搞成死海了。

  简单介绍一下目前主流的3D打印技术:

  熔融沉积快速成型(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

  熔融沉积又叫熔丝沉积,它是将丝状热熔性材料加热融化,通过带有一个微细喷嘴的喷头挤喷出来。热熔材料融化后从喷嘴喷出,沉积在制作面板或者前一层已固化的材料上,温度低于固化温度后开始固化,通过材料的层层堆积形成最终成品。

  在3D打印技术中,FDM的机械结构最简单,设计也最容易,制造成本、维护成本和材料成本也最低,因此也是在家用的桌面级3D打印机中使用得最多的技术。

  FDM技术的桌面级3D打印机主要以ABS和PLA为材料,ABS强度较高,但是有毒性,制作时臭味严重,必须拥有良好通风环境,此外热收缩性较大,影响成品精度;PLA是一种生物可分解塑料,无毒性,环保,制作时几乎无味,成品形变也较小,所以目前国外主流桌面级3D打印机均以转为使用PLA作为材料。

  FDM技术的优势在于制造简单,成本低廉,但是精度不高。淘宝和京东上卖的打印机基本是这个类型。​

  光固化成型(StereolithigraphyApparatus,SLA)

  光固化技术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型技术,也是目前研究最深入、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快速成型技术之一。光固化技术,主要使用光敏树脂为材料,通过紫外光或者其他光源照射凝固成型,逐层固化,最终得到完整的产品。

  光固化技术优势在于成型速度快、原型精度高,非常适合制作精度要求高,结构复杂的原型。使用光固化技术的工业级3D打印机,最著名的是objet,该制造商的3D打印机提供超过100种感光材料,是目前支持材料最多的3D打印设备。

  光固化快速成型应该是目前3D打印技术中精度最高,表面也最光滑的。但是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也有两个不足,首先光敏树脂原料有一定毒性,操作人员使用时需要注意防护,其次光固化成型的原型在外观方面非常好,但是强度方面尚不能与真正的制成品相比,一般主要用于原型设计验证方面。

  SLA打印机的设备成本、维护成本和材料成本都比较高,目前主要在工业领域应用。桌面级的SLA打印机也有一些,比较出名的机型是Form系列,国产的机型好像也已经有了。​

  三维粉末粘接(ThreeDimensionalPrintinganDGluing,3DP)

  3DP技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发成功,原料使用粉末材料,如陶瓷粉末、金属粉末、塑料粉末等,3DP技术工作原理是,先铺一层粉末,然后使用喷嘴将粘合剂喷在需要成型的区域,让材料粉末粘接,形成零件截面,然后不断重复铺粉、喷涂、粘接的过程,层层叠加,获得最终打印出来的零件。

  3DP技术的优势在于成型速度快、无需支撑结构,而且能够输出彩色打印产品,这是目前其他技术都比较难以实现的。3DP技术的典型设备,是3DSystem的zprinter系列,也是3D照相馆使用最多的设备。

  但是3DP技术也有不足,首先粉末粘接的直接成品强度并不高,只能作为测试原型,其次由于粉末粘接的工作原理,成品表面不如SLA光洁,精细度也有劣势,所以一般为了产生拥有足够强度的产品,还需要一系列的后续处理工序。

  3DP的机器几乎都是工业级的,桌面打印机目前没看到过。顺便提一下,打印房屋建筑的机器也大多是3DP的。


  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ngLaserSintering,SLS)

  该工艺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提出,于1992年开发了商业成型机。SLS利用粉末材料在激光照射下烧结的原理,由计算机控制层层堆结成型。SLS技术同样是使用层叠堆积成型,所不同的是,它首先铺一层粉末材料,将材料预热到接近熔化点,再使用激光在该层截面上扫描,使粉末温度升至熔化点,然后烧结形成粘接,接着不断重复铺粉、烧结的过程,直至完成整个模型成型。

  激光烧结技术可以使用非常多的粉末材料,并制成相应材质的成品,激光烧结的成品精度好、强度高,但是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金属成品的制作。激光烧结可以直接烧结金属零件,也可以间接烧结金属零件,最终成品的强度远远优于其他3D打印技术。

  激光烧结技术虽然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也同样存在缺陷,首先粉末烧结的表面粗糙,需要后期处理,其次使用大功率激光器,除了本身的设备成本,还需要很多辅助保护工艺,整体技术难度较大,制造和维护成本非常高。

  SLS机器目前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领域,最知名的是德国EOS的M系列。桌面级的SLS机型已经有公司宣称做出来了,但没看到过实物。


  德国EOS的M系列长成下图这样,看起来就是一台机床。

  上述4种是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3D打印技术,其他还有十几种分支,就不一一介绍了。

  3D打印技术的原理是层层堆积,因此有一个先天性的缺陷,那就是打印速度和精度的矛盾问题,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速度快,层厚就得比较大,表面就比较粗糙。反之如果需要精度,就只能牺牲速度。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最近冒出来的Carbon3D称发明了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CLIP(连续液体界面生产),可以将传统的3D打印速度提高百倍,引起业界关注,看看下面这个动态图:​


  这家公司已得到业界巨头AUTODESK高达1亿美金的投资,希望能够尽快看到产品上市。如果真能达到动画演示的速度和精度,无疑将颠覆这一行业,同时将3D打印技术提升一大步。​

  3D打印技术对模具制造行业的影响么?

  关于3D打印技术对模具制造行业的影响,我的看法是短期内有冲突,长期趋势是融合。

  3D打印提供了产品制造的另一条道路,原来必须经过模具进行制造的产品,现在不需要模具就可以通过3D打印出来,这无疑会对模具制造产生冲击。

  但模具作为工业的基石,其地位不是这么容易被撼动的,模具的先天优势在于大批量制造,而3D打印优势仅在于单件小批量。可以这么说,只要需要批量制造的产品,就一定需要模具。

  因此更可能的趋势是,利用3D打印快速制造产品原型进行产品验证,从而减少开模和试模的次数,然后通过模具进行批量的产品制造。这种模式已经在一些行业得到了成功验证,也普遍适用于其他行业。​

  我的观点很明确,3D打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是传统制造业的补充,指望它来全面代替是不现实的。

  非要拿3D打印的材料和成本来跟模具生产比较,不仅毫无意义,也非3D打印的价值所在。

  3D打印耗材可以自己用自己材料做特别材料吗?比如面粉可以做打印材料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面粉当然可以做材料,打印巧克力和奶油的3D打印机都有了,打印面粉当然也有可能。3D打印成功的机会在于应用领域的扩展,跳出制造业,到更能创造价值的领域去。

  应用就是方向,方向决定成败。

  持悲观和乐观论点的人都有。悲观者认为3D打印行业机会渺茫,现在的热闹只是媒体炒作和拉升股票的需要;乐观者认为3D打印行业前途远大,世界迟早为之改变。悲观者大多是对3D打印有所了解,甚至正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在碰壁之后得出的血的教训。早期冲进去的人,我估计50%已经撤退或正在撤退。乐观者大多是不懂技术的小白,每天都在网络上看到3D打印的成功案例,于是热情高涨,正寻找机会进入这个行业掘金。这就像股市,媒体总会报道某人炒股炒成了百万富翁,但是媒体绝对不会告诉你“其实这个人以前是千万富翁”。实际的成功率如何呢,我估计十之一二吧,而媒体乐于报道的,正是这一二。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呢?我可以告诉你,其实我是乐观者。​

  现阶段而言,3D打印要想成功,关键在于四个字:扬长避短。3D打印现阶段虽然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材料的品种还比较少,但是用对了地方,还是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我能看到的机会:

  1.传统方法无法或者很难制造的产品

  2.制造产品快速原型

  3.个性化定制的产品

  4.不在乎成本的领域

  5.跳出制造业

  接下来我会具体阐释以上每条的机会所在。

  1.传统方法无法或者很难制造的产品

  3D打印先天具有化复杂为简单的魔力,可以说只要能建出模型,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而且速度快效率高。

  例如下面这个著名的瓶中船:​


  传统的方式要做出这个东西来需要大费周章,而且几乎只能靠手工。3D打印厂商OBJet使用他们的3D打印机,花了几小时就打印出来,而且细节精致:


  视频在这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出了些问题 🙁

Ruffle 无法加载 Flash SWF 文件。

获取权限可能被 CORS 策略阻止。

如果您是服务器管理员,请参考 Ruffle Wiki 获取帮助。

  此类产品还有很多,如果对强度和使用性要求不高,用3D打印进行制造绝对是一条捷径:


  这个部分我尤其看好在珠宝首饰行业的前景,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一件独一无二的首饰,如果有这样一件东西她们几乎是不考虑价格的,这就意味着广阔的市场。

  实际上珠宝首饰行业已经是3D打印应用最为成功的行业之一,很多3D打印平台都提供首饰创意设计到打印实物的一条龙服务。目前珠宝行业在应用3D打印技术开发制造珠宝时,主要技术路线是先3D打印一个精细的蜡模,然后再用失蜡法浇铸成型。

  能直接打印金银的3D打印机已经出现,从技术上讲,这个和金属打印没有区别。所以我预言这个行业是最早被3D打印颠覆的行业之一。

  像这种材料单一、造型复杂、轻量化设计、无强度要求的产品,完全就是3D打印的菜!


  可以说,3D打印的发展,离不开女人的贡献。

  2.快速制造产品原型

  产品原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是验证产品合理性的最佳途径。制作产品原型对企业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设计者:

  在设计产品时,设计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仅凭图纸上的思维,就把结构、形状及尺寸等问题考虑得很周全并使结果优化,不但费时费力,往往难免有所疏漏,从而造成返工。

  采用快速成型技术之后,设计者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能拿到实在的产品样品,并可在不同阶段快速地修改、重做样品,甚至做出试制用工模具及少量的产品,据此判断有关的各种问题。这给设计者创造了一个优良的设计环境,无需多次反复思考、修改,即可尽快得到优化结果。因此,快速成型技术是真正实现并行设计的强有力手段。

  制造者:

  制造者在产品设计的最初阶段,也能拿到实在的产品样品、甚至试制用的工模具及少量产品,这使得他们能及早地对产品设计提出意见,做好原材料、标准件、外协加工件、加工工艺和批量生产用工模具等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返工,大大节省工时、降低加工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推销者:

  推销者在产品设计的最初阶段,也可拿到产品样品、甚至少量产品,这使得他们能据此及早、实在地向用户宣传,征求意见,并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而不是仅凭抽象的产品描述或一张图纸、一份样本来推销。所以,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地降低新产品的销售风险和成本,大大缩短其投放市场的时间和提高竞争能力。

  用户:

  用户在产品设计的最初阶段,也能见到产品样品,甚至少量产品,这使得他们及早、深刻地认识产品,进行必要的测试,并且提出有关的意见,从而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得到性能最符合要求的产品。

  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简称RP)是制造产品原型的最佳方式,而3D打印几乎就是RP技术的代名词。3D打印能在无需准备任何模具、刀具和工装卡具的情况下,直接接受三维CAD数据,快速制造出新产品的样件、模具或模型,这种技术优势无人能比。

  至于成本,相比于传统的样件制造方式的时间成本,3D打印的成本也具有竞争优势。​

  3.个性化定制的产品

  对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和实现是3D打印的显著优势之一,这个市场充满了机会,但同时也遍布陷阱,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立体人像:

  这个领域目前比较热门,但很难盈利,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1)要求高。你看看女孩子愿意花多少时间用美图秀秀处理一张自拍的照片,你就知道她们的要求有多高了。他们不只需要像她的3D人像,还得“按需调整”,脸要显瘦腰要细,眼睛要大腿要长。现在的技术打印出来五官的精细程度还不太够,更无法满足按需调整的要求。细节的不够完美,注定了生意难做。

  2)价格高。价格高的原因,除了3D打印机和材料的成本之外,还有人像扫描,建模,数据处理等环节的成本,再加上场地租金和人员费用,价格不高赚不到钱,价格太高又没有市场,面临两难。

  有聪明人想通过网络开展立体人像打印服务,从而把成本降下来。要求用户提供几张多角度的照片,通过人工建模的方式造型,这样的思路有可取之处,但依旧不能降到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人像是完全个性化的产品,无法批量制造,成本就很难降下来。

  还是那句老话:啥时候花百八十块钱就能做一个“按需调整”的细节精致的人像,啥时候就有可能成功。

  现阶段建议:先观望,谨慎进入。​

  手办(动漫周边):

  手办主要指以动漫、游戏角色为原型而制作的人物模型。这也是目前应用3D打印技术较多的行业。手办模型的要求比3D人像的要求要低(起码不用“按需调整”),主要作为摆件,没有太高的使用性要求,造型比较复杂,很适合3D打印。

  手办的三维数据可以复用,部分模型可以从网上下载到,或者通过实物逆向,数据获取成本相对较低。(如果不考虑版权的话)

  手办多数是彩色的,这个问题不大,用多色打印机或者打印出来后期上色也可以达到效果。

  关键的是这项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做,这就让成本降到合理的范围有了可能。用3D打印来制作手办的原型,再使用模具来批量制造,是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模式。

  长期看来不用模具也是可能的,我亲眼见过一台3DSystem的zprinter打印机在3~5分钟就打印出一个全彩色的手办模型,如果批量大,成本应该能接近模具制造的成本。

  现阶段建议:可以找机会进入,行业内可以尝试使用3D打印结合互联网来做。​

  鞋:

  服装、鞋这些产品本质上是因人而异的,人类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个性化的需求。一套合身的衣服、一双合脚的鞋,是消费者共同的期望。现有的按尺码划分的模式其实是很难满足要求的,理想的状态是每一套衣服都是量身定制的,每一双鞋也是。

  上文讲过服装的3D打印,由于面料的问题基本无法实现。但鞋的情况则不同,鞋的材料除皮革和布料之外,塑料也普遍使用,例如凉鞋。著名的休闲鞋品牌Crocs的洞洞鞋,几乎全是塑料的,由于鞋上很多孔,透气性没有问题。

  这样的个性化需求和材料的单一性让3D打印在制鞋领域有了施展的机会。再加上能快速实现设计师的创意,3D打印在制鞋行业应该前途远大。另一方面,现在的鞋动辄数百上千元的价格,也让3D打印的鞋看起来不那么昂贵。

  所以Nike这样的领导品牌也在使用3D打印技术,并且已经在一些新款的产品上应用。如果能方便地采集人体数据,为每个人做双合脚的鞋完全是可能的,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太长。

  现阶段建议:品牌可以结合电商开展定制服务,类别推荐凉鞋、洞洞鞋、拖鞋等。

  其他个性化定制的领域还有很多,例如礼品,例如手机壳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4.不在乎成本的领域

  关于3D打印的成本是高是低说法不一。有人认为3D打印成本高,平时只要几块钱的东西3D打印要几百块钱。有人认为3D打印的成本低,原本要3周才能搞定的东西3小时就做完了。

  在有些领域,时间远比金钱重要,这些领域并不在乎3D打印的软硬件成本和材料成本,例如以下一些行业:

  1)军事及国防

  这也是报道较多的行业,例如3D打印枪械,打印飞机等等。媒体总喜欢混淆概念,例如打印了一个飞机涡轮叶片就宣称打印了飞机发动机,弄得普通人以为3D打印真的无所不能。

  军事及国防领域3D打印技术应用较早,也比较深入。除了这些行业的零部件非常复杂,传统方法难以制造的原因外,通过去除材料的传统加工方式成本高昂也是重要原因,要知道飞机上用的很多都是钛合金的材料,加工掉30%真的很肉疼。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轻量化的需求,通过3D打印能够实现轻量化的零部件设计和制造,这对飞机非常重要。飞机越轻就意味着机动性越好,也越省油,使用成本就越低。​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用3D打印制造成本是高了,实际上综合成本是降低了。

  现阶段这个领域的3D打印也主要用于设计原型验证和一些不太重要的非承载的结构件,原因是打印出来的零件强度还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即使是最先进的金属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零件,其强度指标离一般的铸造出来的零件都还有差距,所以真机上还不太敢使用。

  但3D打印技术的使用对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非常有帮助,要知道开发一款战斗机的设计周期是6~10年,3D打印技术如果能帮助缩短半年到1年,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3D打印飞机成功飞行”之类的新闻,要保持冷静,不过是打印了一架玩具而已,有什么了不起!​​

  2)医疗产业

  凡是跟治病救人相关的产业,成本都不是考虑的重点,这个领域也是3D打印应用的热门方向之一。

  3D打印技术跟这个行业有天然的结合度:人体的骨骼、关节和器官都非常复杂,而且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传统的方法很难做到完全适配,而3D打印恰恰可以。通过扫描建模可以得到精确的模型,之后通过3D打印可以得到精确的实物,这样的特性使3D打印在医疗行业前景光明,并已在骨骼植入物、假肢和牙齿等领域得到应用。

  与此相似的还有整形美容行业,用3D打印填充物也是很合适的。

  至于打印器官则属于生物3D打印的范畴,目前只是具有可行性,能否成功尚待观察。​​

  3)文物保护

  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向人们形象地展现了3D打印的应用场景:盗宝人JC戴了一个手套,手套上有很多传感器,把兽首摸一遍后,另一头的盗宝团队成员就立即打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兽首模型来。这个能打印出兽首的机器,其实就是3D打印机。

  这个场景演示了文物复制的全过程,就现在的技术而言,电影里的场景已经可以实现。文物复制的需求普遍存在:博物馆常常会用复制品来陈列或展出,以保护保护原始作品不受环境或意外事件的伤害;同时复制品可以作为纪念品或礼品出售,既能传播艺术,也能创造收益。

  另一个重要的帮助是用于残缺文物的修复。通过立体扫描、粉末叠加来复原文物、修复残片,这是3D打印技术的拿手绝活。例如陶俑有一足缺失,可以扫描另一足外形打印后用作补全。再如瓷器局部破损,而破损处弧度与其他部分是完全相同的,也可通过复制其他部分来进行文物修复。

  全球很多博物馆跟Google合作,提供博物馆收藏品的3D模型数据供全世界的文物爱好者分享和下载,这其中包括台北故宫。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googleartproject”,打不开网站怎么办?翻墙,你懂的。​

  至于有人担心被用来制作赝品,这个大可不必。文物的鉴别主要在材料的年代上,是“西周”的还是“上周”的,这很容易区分。

  4)奢侈品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不是以价格来决定市场的,奢侈品就是这样,LV的包包既老气又难看,一旦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无数女人趋之若鹜。

  3D打印具有最快地把创意变成实物的能力,设计师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地推出新的款式,引领时尚潮流。奢侈品品牌来做这件事情效果更佳。

  因此哪一天你看到一群女人在LV门店抢购价格数万的最新款的3D打印的PVC包包,千万不要奇怪,她们一贯是这样缺乏理性。​​

  5.跳出制造业

  3D打印技术源于制造业,但应用领域不仅局限于制造业。在其他一些行业3D打印成功的机会更大,有更广阔的前景。

  除上述已经提到的珠宝、奢侈品、医疗、文物等领域外,我觉得下述几个行业也是不错的:

  1)食品

  要用3D打印来做菜好像不太可能。但是用来打印巧克力、糖果、饼干之类的非常合适。

  应用场景:买一台巧克力3D打印机,从网上下载各种3D文件,如汽车、Kitty猫、狗狗、人像、建筑等等,把他们打印成造型各异的巧克力,既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发在朋友圈分享,顺便销售给需要的人。

  有了这样一台打印机,个人就成了一个小型的巧克力工厂了。投资额也可以接受,硬件:一台巧克力3D打印机的价格我查了一下也就2万不到,还有直接用FDM桌面打印机改造的。材料:就是普通的巧克力粉。硬件和材料成本不高,同时巧克力都很小巧,打印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因此成品的价格不会太贵。


  关键是吸引眼球啊:你吃过艾菲尔铁塔吗?你吃过大白吗?我刚把钻戒吃掉了!​

  这种结合社交网络的低成本创业机会,比较容易成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2)教育及培训

  3D打印机进入校园将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得到训练,帮助学生把创意、想象变为现实,将极大发展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培养方式的变革。

  在数学课上,打印出一个几何体的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几何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化学课上,将分子模型打印出来展示,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生物课上,打印出细胞、病毒、器官和其他样本,比看课本上的插图要直观得多;物理学上的很多原理,通过打印出的机构进行模拟,抽象的东西就变得具体了。


  这些教具主要表现外观和内部结构,没有太高的性能要求,对现阶段不太成熟的3D打印技术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桌面级的3D打印机就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学校市场是很多打印机厂商争夺的重点,甚至比企业用户市场还要重要。

  钱多,刚需,要求低,这个市场实在太好。3D打印运动机构

  3)建筑

  近期一则3D打印别墅的新闻传遍了互联网:上海一家公司用3D打印技术建造了一栋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的别墅,墙体由大型3D打印机采用石材以及建筑尾料打印而成。这样一幢别墅只需3个工人忙3天时间,打印1天、拼装2天。最为关键的是,这幢别墅的建造成本只要100万元,比传统的建造成本低很多!

  3D打印被人诟病的表面粗糙分层明显的问题对于建筑来讲根本就不是事儿,外部内部一装修压根看不出来。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3D打印在建筑行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总结一下上述各种机会,可以精炼成16字方针:“扬长避短,方向至上,应用创新,挖掘刚需。”除此,无它。​

  应用的问题讲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内容

  3D打印,首先有“3D”,而后才有“打印”,这个“3D”指的是数字化的产品模型。3D打印就是把计算机里的三维模型变成实物的过程,得先有三维模型这个鸡,才能有3D打印这个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三维模型从哪里来呢?产生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1.设计和创造;

  2.拷贝和复制;

  3.利用公共资源;​

  1.设计和创造

  当人类有了创意之后,就需要把创意表现出来。艺术家通过手绘来表现创意,工程师则通过图纸来表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来在纸上创作的方式变成了在计算机上创作,再后来,平面的方式毕竟太抽象不直观,就需要立体化,这就产生了三维模型。

  一不经意就描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发展过程。鉴于这是我以前的老本行,就多啰嗦两句:CAD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进行设计工作的技术,也是推动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CAD诞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最早的应用是在汽车、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精尖领域(想想那时候计算机多么昂贵,也就理解为什么只有这些高富帅能用得起),80年代之后才逐渐普及成为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

  CAD软件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进化过程,二维CAD中最知名的软件AutoCAD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着。但毫无疑问三维CAD已经成为主流,也成为了3D打印最大的数据来源。

  按使用要求的不同,三维CAD主要分为两个门类:

  一类是以造型设计为主,主要满足外观设计要求。用于动漫设计、影视游戏、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知名的软件如3Dmax、Maya、Rhino、sketchup、Alias等。​

  另一类以结构设计为主,务必尺寸精确,满足可制造性要求。这一类主要用于机械设计。知名的软件包括PROE、UG、CATIA、SoliDworks等。

  太多了对吧!光看名字就把人搞晕了。这些软件明争暗斗了几十年,至今没有形成一统江湖的垄断者,诸侯割据相安无事了十几年。我的判断是这个行业正处在革命的前夜,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会有基于互联网的三维设计软件冒出来成为颠覆者。

  看吧,我以前从事的是多么高B格的工作,说大一点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并且即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此处应有掌声……)​

  有人可能会问:PS和美图秀秀算不算CAD软件呢?这还真不好回答,严格来说应该也算,它们的本质也是在计算机里辅助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现代制造业而言,CAD就是这个“器”——CAD负责创造内容,数控机床和3D打印机负责制造内容。同时这个“器”也主要满足“工”的要求,使用CAD软件设计和创造3D内容,长期以来一直是工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做的事情。

  随着创客运动的兴起,每个人都会成为内容的创造者,这对CAD提出了新的挑战。坦白讲目前的这些软件都太专业太复杂,不适合普通人用。开发一款傻瓜型的三维CAD软件也许是下一个机会所在,就像捏泥人或搭积木似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软件把想法设计出来,这绝对前途无量。

  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软件冒出来了,但功能太过简单,也就是捏个杯子,做个玩具熊,搭个小房子什么的,离上述我提到的软件在功能上还差得太远,不具有可比性。

  顺手推荐几个免费的三维设计软件:

  Sketchup:记得下免费版,这个擅长设计建筑和室内。

  TinkercaD:现在属于AutoDesk公司。这个做做小玩意还可以。

  Leopoly:这个擅长做人物和雕塑。

  Onshape:这个刚刚推出目前还在公测。操作方式接近机械CAD软件,适合有理工背景的人使用。

  这里面有没有颠覆者?我没看出来。例如Sketchup曾经是Google的产品,连Google都没玩出结果来只好卖掉,可见难度很大。​

  但时代毕竟不同了,玩法也不一样。这些在线建模软件可不只是建个模这么简单,还可以在线协同(例如多个人修改同一个模型),直接导出到3D打印机,分享到社交媒体等。这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众创的需求。

  有一些还可以导入其他的CAD数据进行修改或者继续设计。

  3D建模比不过你,咱比新功能行不行?反正我是免费的,你霸占了企业用户,我的目标是个人用户。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基本都是这么来的,如果传统厂商不革自己的命,很快就会有革命者出现。​

  用CAD创建了3D模型,是否就可以进行3D打印了呢?看起来理应如此,可实际上并不是,这里面还有个格式转换的问题。

  3D打印支持的文件格式主要是STL。STL是最多快速原型系统所应用的标准文件类型,使用三角网格来表现三维CAD模型,只能表示封闭的面或者体。还有一种使用较多的OBJ格式,跟STL原理差不多。

  STL文件打开大概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STL


  不太好看是吧!STL就是这样没有贴图也没有材质,即使有也打印不出来。

  也就是说,你用三维CAD软件设计好的模型,必须要转换成3D打印机能够识别的格式(如STL)才能被用于3D打印。这一转换就冒出一大堆问题:如曲面破损,特征丢失,颜色出不来等等,只好费时费力修补,有时候修补的时间比新建模型的时间还长。

  还是上个图直观一点:


  可以这么说,80%以上的三维CAD数据转换成3D打印格式都会存在问题,这导致了很多数据不能被使用或者使用的效率很低。如何挖掘这些数据宝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有没有不用转换直接打印的路子呢?目前没有,这也许是另一个商业机会。

  总结一下我对CAD领域未来的商业机会的看法:

  机会一:基于互联网的、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三维建模工具;

  机会二:能把传统CAD数据完美转换成3D打印格式的工具,或者能快速自动修复数据的工具;

  机会三:提供三维设计服务、数据转换服务、软件培训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最好是众包的模式;​

  这个领域看起来狭窄而专业,但我的观点是这三个机会只要做成了一个,都绝对会成为独角兽级别的企业。原因何在?这样的工具和服务会帮助每个人都成为创造者和设计者,从而进一步成为制造者和销售者,这种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也许会取代现在的电子商务。

  获取3D内容的第二条道路:拷贝和复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创造内容,只需要把已有的事物表现出来。例如爱人的头像,朋友的首饰,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等等。

  这样的需求,就是把真实的世界3D化虚拟化,实现这样的需求有两种可行的模式:

  第一种:照片建模

  你当然可以提供照片找一个专门的技术人员帮你建3D模型,但这种方式成本高真实感也不尽人意。有没有可能通过一组多角度的照片自动生成一个3D模型呢?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这样的软件已经有了,最出名的是123DCatch。​

  123DCatch可将数码照片迅速转换为逼真的3D模型。使用傻瓜相机、手机或单反相机抓拍的物体、人物或场景照片,都可以转换成3D模型。

  转换的效果如下图:​​


  最最关键的是,这是一款免费的在线使用的软件,现在就想试试看?谷歌“123DCatch”就可以找到使用的网址。如果想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用,去APPStore里搜索123DCatch下载使用即可。

  很好的产品,可惜由于服务器在国外,有时候会打不开网页,这个嘛……继续翻墙,你懂得。

  123DCatch从三年前发布至今一直是免费的,必须得说AutoDesk这家美国公司确实厚道。要放在我们这里,想免费用?行!5个模型或者1个月时间,之后商家就开始想法设法让你付费,这都是跟企鹅学的坏毛病,得改!

  如果123DCatch网站打不开,那去试试AutoDesk另一个刚发布的照片建模软件Memento,也是免费的。

  如果都不行,命苦不能怪政府,那就试试国内的类似产品,百度“照片建模”就可以找到几个类似的网站。

  别问我国产的效果如何,我也没用过。

  当然这类软件也不是一点门槛没有,比如对于照片怎么拍就有要求,网上摘录一段别人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软件和注意事项都有了,接下来预祝各位建模成功!​

  那么做这样的根据照片自动建模的软件有没有商机呢?我觉得有,基于云计算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合成服务,先通过免费策略聚集用户培养习惯,用户基数做大后再考虑盈利模式,切勿急功近利。

  用户体验做好了自然会有钱赚,想象一下在朋友圈里分享自拍的3D头像和刚买的鞋是一件多么炫酷的事情,为此付点小钱应该水到渠成。

  总之一句话:用互联网思维来做这件事情。如果你有技术做得比上述几个平台更好,马上就去找投资人谈谈!这绝对比烂了大街的O2O更受青睐。

  第二种:3D扫描建模

  用过照片合成建模的人会发现几个问题:1)模型不够精细,例如人物的五官看起来比较模糊2)合成的成功率不高,不知道是照片的问题还是软件的问题。3)拍照要求比较高,并非人人都学得会。

  照片建模技术出来的时间不长,还不太成熟,出现上述问题是正常的。

  如果需要更精细和更真实地复制已有的物体,采用3D扫描建模才能满足要求。这项技术最初用于工业领域,在逆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啥叫逆向工程?简单说就是复制已有产品的外观形状和内部结构,并进行工程化的过程。

  满街跑的QQ车就是逆向工程早期的成功案例,时至今日,逆向工程已成为山寨产品成功的不二秘诀。

  3D扫描对逆向工程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3D扫描仪这个神器,就没有逆向设计。来看看神器的进化史:

  这是90年代的样子,那时候名叫三坐标测量机,需要专门场地摆放,绝对的高精尖设备:​


  汽车行业用的非接触式激光扫描仪,通常配套机械臂以便采集内部结构数据:​


  3D照相馆用的手持式扫描仪,体积小可随身携带:


  从企业级到消费级,从大型化到小型化,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这几乎是所有神器的进化路线,未来的趋势必然是3D扫描打印一体化,扫描完成后自动处理3D模型并同步打印。

  3D扫描的原理可以类比照相机拍照的原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相机所抓取的是颜色信息,而三维扫描仪抓取的是位置信息。照相机的图片由很多像素点构成,扫描仪的点云由很多坐标点组成。

  3D扫描形成的点云长成这样,描绘了物体的轮廓形状:​


  有了这些点云,通过点云数据处理软件即可在计算机里构建物体的3D模型,常用的三维CAD软件也可以处理点云数据。

  点云数据处理软件中最常用的是Geogmagic(2013年被3Dsystem收购)。Geogmagic的创始人傅苹是一名华裔,跟方舟子还有一段过节闹得沸沸扬扬,感兴趣的自己上网去查。​

  制造和销售3D扫描仪是一门不错的生意,现阶段甚至比3D打印机更好。没办法逆向设计的需求太大,谁让我们是山寨大国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进入。

  3D扫描仪的机会还有5~10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平板电脑都会自带3D扫描功能并通过APP自动实现3D模型的创建。

  每个人都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一天不会太远。

  获取3D内容的第三条道路:利用公共资源

  其实很多时候你并不需要自己创建3D内容,例如你想打印一个埃菲尔铁塔或者钢铁侠面具,自己建模完全没必要,你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找到这些模型数据。

  今时今日所有数字化的内容,无一不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传播。前文提到的“googleartproject”提供博物馆收藏品的3D模型数据分享和下载,顺便再介绍几个我常去的3D内容分享平台:

  1)Shapeways,全球第一的在线3D打印社区。Shapeways以帮助设计师和3D打印玩家销售他们的3D设计或3D打印制品为主要服务,在过去的一年里,其月均订单已超过18万件。

  优点:顶尖创客聚集地,各种有创意高逼格文艺范的3D打印实物或模型数据。

  缺点:收费。​​

  2)Thingiverse,知名3D打印机厂商MakerBot的数据分享社区。专攻3D打印模型,而且全场免费。可打印模型非常多,很多还附带模型制造者或者其他用户填写的打印配置指南。当你想找一个现成的3D打印模型,可以去Thingiverse搜索下。

  优点:全是可打印的3D模型,而且免费下载。

  缺点:主要以FDM能够打印的模型为主。

  3)GrabcaD,这是一个工程类CAD数据下载网站,为机械设计工程师提供免费的通用CAD模型下载,以及在线的设计协同服务。这个网站上有各种非常不错的三维模型,从飞机汽车机械到日用品艺术品都有,非常值得下载。

  优点:有很多源格式的三维CAD数据,且完全免费。

  缺点:很多没有STL格式,需要自己转换格式,复杂的模型转换失败率很高。

  国内也有几个内容网站:

  3Dsource跟GrabcaD类似也是主要面向机械工程师的,尤其机械零部件和设备类模型非常多,这两年也增加了一些工业设计和建筑类模型。

  优点:中国的网站,机械类的模型非常多。

  缺点:没有STL格式需要自己转换,部分模型需要付费下载。​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微小网,至于其他的嘛,大多是扒拉国外网站的模型凑数的,就不点名了。

  最后一个:万能的淘宝。淘宝上也有一些店铺原创或收集了不错的3D模型进行售卖,其中也不乏精品。感兴趣的自己去找。

  分析国外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顶层设计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内容、服务、硬件三者结合。Shapeway通过网站聚集了大量的设计师,提供从设计到打印到销售的全流程服务,一站搞定。Thingiverse通过内容平台和用户社区来聚集人气,从而拉动硬件的销售。GrabcaD去年被3Dsystem收购以后,肯定也是往这个方向走。

  这种思路跟小米的成功模式很类似,值得借鉴。

  反观国内的3D打印行业,内容、服务、硬件完全是分离的,做硬件的厂商只管造机器然后发展经销商或放到淘宝京东上售卖。对内容根本没概念,胡乱找几个模型搭个网站了事。做内容厂商的找不到跟硬件的结合点,没有赢利模式,只能靠卖模型维生。投资人更是只愿意投硬件赚快钱,对做内容平台这样的项目不屑一顾。

  这样下去哪有前景,细思恐极。​

  说到3D内容这个话题,就一定绕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面对3D打印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法律界争论不休同时也观点不一。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堵不如疏,在行业发展初期,就让它野蛮生长又有何妨?太多的条条框框,看似规范了行业,同样也限制了发展。

  何况传播本身就会创造价值。举个例子:金瓶梅要不是手抄本也不会成为名著;一首歌无人传唱就不会流行。3D内容也一样,好的作品被大家分享和传播,实际上是在塑造设计者的品牌,这会带来长期的回报和收益。

  这还是个婴儿,能造成多大危害呢?​​

  内容的问题聊完了,接下来我们聊一聊硬件。

  鉴于很多人都没见过3D打印机,或者见过也不知道里面长啥样,我先简单扫个盲。拿最常见的桌面级打印来举例子,外观是这样的:​


  所以说拍照搭配很重要,放几个彩色的作品立马让人眼前一亮。​

  拆开之后里面是这样的(图片网上找的,配图的文字有点小,大家将就看):

3D打印机内部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感觉还不如办公用的打印机结构复杂。

  接下来这是一台国产的闪铸打印机,外形和结构跟Makerbot差不多:

国产闪铸打印机


  那一卷白色的塑料丝就是3D打印的原材料。塑料丝经过高温融化后从喷头喷出,然后开始打印。​来张动态图示意一下:

3D打印动图


  内部的线路,像拆开的台式电脑机箱:​


  0控制的电路板和芯片:



  不少人一定大失所望,原来传说中的神器就长这样!

  目前桌面级的打印机主要是FDM技术的,使用方向也集中在功能性要求不强的领域,例如创意设计的原型验证等。由于面向的是个人消费者尤其是创客群体,样子也越来越炫酷,例如最近在kickstarter众筹的TIKO,被粉丝誉为“目前为止最好的3D打印机”。

  我倒觉得叫“目前为止最好看的3D打印机”更加贴切一些,上片片:​


  看介绍这款的功能还是不错的,众筹的价格是多少呢?179美元,约1000元人民币。如果量产的价格能低于1000元,我觉得完全有可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任何行业性价比高的产品总是有机会的,1000元也就够老婆买件衣服,给老公买个3D打印机做创客,这点经费老婆大人批准应该问题不大。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最大的电器销售网站“百思买在线”2015年4月份的3D打印机销售数据:​


  除了大家熟悉的Makerbot、3Dsystems等品牌外,来自中国的XYZprinting的表现很抢眼,XYZprinting是三纬(苏州)立体打印有限公司的产品,虽然是台资企业,但也为中国企业争了光。

  XYZprinting的成功说明了两点:

  1)性价比很重要。便宜在哪里都受欢迎;

  2)卖到国外去。外国人天生爱鼓捣,这就是商机;

  至于国内主要有哪些打印机品牌在卖,大家上京东和淘宝去搜,我就不赘述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光固化成型(SLA)的代表机型Form1+:

光固化成型(SLA)的代表机型Form1+


  内部结构看起来比FDM的打印机要复杂一些:

光固化成型(SLA)的代表机型Form1+内部


  打印的材料——液态的光敏树脂:

液态的光敏树脂


  来张动态图演示打印的过程:

3D打印过程


  打印出来的成品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是售价4W人民币的高端机型:

光固化成型(SLA)的代表机型Form1+打印出来的成品


  光固化成型的优点是精度高,速度快,表面质量好,非常适合制作产品快速原型。主要缺点是材料种类有限,必须是光敏树脂。由这类树脂制成的工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进行耐久性和热性能试验,且光敏树脂对环境有污染,人体皮肤接触久了会过敏。

  从SLA3D打印机的定价来看,主要还是面向企业用户。正如Form1+开发主管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设计师和工程师拥有一个工具,在产品大规模高质量的生产之前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核验产品是否存在瑕疵。”

  SLA3D打印机国产的也有几家,如西通、智垒等品牌。售价相对便宜一些,约2万人民币。这也不是个人用户消费得起的,当然土豪除外。​

  继续看看三维粉末粘接(3DP)的代表机型Zprinter650,市场售价60万人民币左右:

Zprinter650


  这么贵的工业级的机器,咱就不拆开看了,弄几张示意图意思意思:

Zprinter650示意图


  图看不明白我简单解释一下:撒一层粉,喷头按照模型截面喷胶水把粉末粘在一起,再撒一层,再喷胶水,如此循环直至完成整个物体。

  其实跟传统的喷墨打印机打印的方式类似,不同的是这个要喷很多层,形成物体的不是胶水,而是由胶水粘在一起的粉末。

  彩色的是怎么出来的呢?胶水是彩色的打出来的物体就是彩色的。打印完成后把物体从粉末堆里掏出来,清扫清扫就看清楚了:​

Zprinter650打印成品


  Zprinter650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全彩3D打印机,不得不说色彩还是很漂亮的:

Zprinter650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全彩3D打印机


再来看看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的代表机型EOSM系列金属打印机:

EOS M系列金属打印机

  激光烧结顾名思义就是用激光把材料烧结在一起,原理如下图:

金属3D打印机示意图


  图看起来跟上面的3DP的有点相似,不过这个是用激光把金属粉末一层层地烧结在一起,直至形成物体。烧的时候火花四溅,就像在放烟花:​

金属烟花


  原材料就是金属粉末:

金属粉末


  打印出来的成品还是非常棒的,这基本代表了当前3D打印的最高水平:

3D打印成品


  当然设备也非常昂贵,基本都在数百万元,能用得起的都是不差钱的主。看报道很多国内外公司都在研发桌面级的SLS打印机,价格大约几万元,希望能尽快看到产品上市。金属烧结的打印件在强度上接近传统的铸造件,这已经能够满足一些功能性的要求了。

  继续看看还有哪些值得一看的3D打印机。

  1)巧克力3D打印机ChocCreator2.0,采用FDM技术,网上查到的售价38800。我特意上官网去看了一下,还未正式开售,个人认为偏贵,估计量产后价格会有所降低:

巧克力3D打印机Choc Creator 2.0


  2)建筑3D打印机,理想的是整体打印房屋,类似这样的:

建筑3D打印机


  现阶段还是打印构件出来拼装,打印机像这个样子:

建筑3D打印机图


  其实看明白了也就那么回事儿,跟水泥浇筑差不多。

  3D打印的硬件聊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很多人提到的问题:材料

  不可否认材料是制约3D打印技术发展的瓶颈,这跟制造的方式和形态有关系,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现代的材料科学和制造业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材料必须要满足可制造性要求,同时成本还要低,这是符合传统制造业大批量制造的需求的。

  而3D打印是以革制造业命的姿态出现的,目前市场份额还小,经济前景不明,几乎是一穷二白。名字和概念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属于典型的屌丝,指望做材料研究的专门为3D打印做大规模的投入,这不太现实。

  没办法只能从现有的材料上想办法,你不理睬我,我理睬你总行了吧!​

  目前,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树脂、橡胶类材料、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除此之外,彩色石膏材料、人造骨粉、细胞生物原料以及砂糖巧克力粉等食品材料也在3D打印领域得到了应用。

  3D打印所用的这些原材料都是专门针对3D打印设备和工艺而研发的,与普通的塑料、石膏、树脂等有所区别,其形态一般有粉末状、丝状、层片状、液体状等。

  第1大类: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指被用做工业零件或外壳材料的工业用塑料,是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化性均优的塑料。工程塑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3D打印材料,常见的有ABS类材料、PC类材料、尼龙类材料等。

  ABS材料是FDM3D打印常用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冲击等优点,正常变形温度超过90℃,可进行机械加工(钻孔、攻螺纹)、喷漆及电镀。ABS材料的颜色种类很多,如象牙白、白色、黑色、深灰、红色、蓝色、玫瑰红色等,在汽车、家电、电子消费品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PC材料是真正的热塑性材料,具备工程塑料的所有特性:高强度、耐高温、抗冲击、抗弯曲,可以作为最终零部件使用。使用PC材料制作的样件,可以直接装配使用,应用于交通工具及家电行业。PC材料的颜色比较单一,只有白色,但其强度比ABS材料高出60%左右,具备超强的工程材料属性,广泛应用于电子消费品、家电、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

  尼龙玻纤是一种白色的粉末,与普通塑料相比,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有所增强,热变形温度以及材料的模量有所提高,材料的收缩率减小,但表面变粗糙,冲击强度降低。材料热变形温度为110℃,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消费品领域。

  PC-ABS材料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热塑性工程塑料。PC-ABS具备了ABS的韧性和PC材料的高强度及耐热性,大多应用于汽车、家电及通信行业。使用该材料配合FORTUS设备制作的样件强度比传统的FDM系统制作的部件强度高出60%左右,所以使用PC-ABS能打印出包括概念模型、功能原型、制造工具及最终零部件等热塑性部件。

  PC-ISO材料是一种通过医学卫生认证的白色热塑性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广泛应用于药品及医疗器械行业,用于手术模拟、颅骨修复、牙科等专业领域。同时,因为具备PC的所有性能,也可以用于食品及药品包装行业,做出的样件可以作为概念模型、功能原型、制造工具及最终零部件使用。

  POLYSULFONE(PSU)类材料是一种琥珀色的材料,热变形温度为189℃,是所有热塑性材料里面强度最高,耐热性最好,抗腐蚀性最优的材料,通常作为最终零部件使用,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交通工具及医疗行业。PSU类材料能带来直接数字化制造体验,性能非常稳定,通过与RORTUS设备的配合使用,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

POLYSULFONE(PSU)类材料是一种琥珀色的材料


  聚乳酸(PLA)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淀粉原料经由发酵过程制成乳酸,再通过化学合成转换成聚乳酸。PLA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废弃后两年内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和H20,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同时聚乳酸(PLA)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能够胜任大部份合成塑料的用途。​​

  第2大类:光敏树脂

  光敏树脂即UV树脂,由聚合物单体与预聚体组成,其中加有光(紫外光)引发剂(或称为光敏剂)。在一定波长的紫外光(2500~300nm)照射下能立刻引起聚合反应完成固化。光敏树脂一般为液态,可用于制作高强度、耐高温、防水材料。

  目前,研究光敏材料3D打印技术的主要有美国3Dsystem公司和以色列object公司。常见的光敏树脂有somosNEXT材料、树脂somos11122材料、somos19120材料和环氧树脂。

  somosNEXT材料为白色材质,类PC新材料,韧性非常好,基本可达到SLS(选择性激光烧结)制作的尼龙材料性能,而精度和表面质量更佳。somosNEXT材料制作的部件拥有迄今最优的刚性和韧性,同时保持了光固化立体造型材料做工精致、尺寸精确和外观漂亮的优点,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消费品等领域。

  somos11122材料看上去更像是真实透明的塑料,具有优秀的防水和尺寸稳定性,能提供包括ABS和PBT在内的多种类似工程塑料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它很适合用在汽车、医疗以及电子类产品领域。

  somos19120材料为粉红色材质,是一种铸造专用材料。成型后可直接代替精密铸造的蜡膜原型,避免开发模具的风险,大大缩短周期,拥有低留灰烬和高精度等特点。

  环氧树脂是一种便于铸造的激光快速成型树脂,它含灰量极低(800℃时的残留含灰量<0.01%),可用于熔融石英和氧化铝高温型壳体系,而且不含重金属锑,可用于制造极其精密的快速铸造型模。材料颜色:透明​

环氧树脂


  第3大类:金属材料

  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制造,其中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发展尤其迅速。在国防领域,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惜投入巨资加以研究,而3D打印金属零部件一直是研究和应用的重点。3D打印所使用的金属粉末一般要求纯净度高、球形度好、粒径分布窄、氧含量低。目前,应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材料主要有钛合金、钴铬合金、不锈钢和铝合金材料等,此外还有用于打印首饰用的金、银等贵金属粉末材料。

  钛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以及火箭、导弹和飞机的各种结构件。钴铬合金是一种以钴和铬为主要成分的高温合金,它的抗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都非常优异,用其制作的零部件强度高、耐高温。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钛合金和钴铬合金零部件,强度非常高。​

  不锈钢以其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和酸、碱、盐等化学浸蚀性介质腐蚀而得到广泛应用。不锈钢粉末是金属3D打印经常使用的一类性价比较高的金属粉末材料。3D打印的不锈钢模型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适合打印尺寸较大的物品。

  其他比较常用的材料:

  1)石膏材料

  彩色石膏材料是一种全彩色的3D打印材料,是基于石膏的、易碎、坚固且色彩清晰的材料。基于在粉末介质上逐层打印的成型原理,3D打印成品在处理完毕后,表面可能出现细微的颗粒效果,外观很像岩石,在曲面表面可能出现细微的年轮状纹理,因此,多应用于动漫玩偶、工艺品、建筑模型等领域。​

彩色石膏材料


  2)橡胶类材料

  橡胶类材料具备多种级别弹性材料的特征,这些材料所具备的硬度、断裂伸长率、抗撕裂强度和拉伸强度,使其非常适合于要求防滑或柔软表面的应用领域。3D打印的橡胶类产品主要有消费类电子产品、医疗设备以及汽车内饰、轮胎、垫片等。

  与橡胶类似的还有硅胶,应用范围包括医学填充物,整形填充物、成人用品等,以后应该可以打印充气娃娃(苍老师你懂的)。

3D打印材料硅胶


  3)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低密度、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等优异特性,在艺术、航空航天、汽车、生物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能直接打印陶瓷的3D打印机还没看到过,一般是使用粘土打印成瓷坯,再放到高温炉里烧制。​

3D打印材料陶瓷


  4)银

  材料说明:此种材料是一种坚固的标准银。银是一种导热导电性很强的金属,将其打磨后则表明非常明亮,并且极具延伸性。

  材料应用:首饰、人像、纪念品​

银


  5)黄金

  材料说明:此材料是一种贵重金属,不管什么形状人人都喜欢。直接打印黄金的3D打印机看到过一段视频,机器好像名叫PreciousM080,大家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最后补充一个:巧克力

  材料说明:此物柔软细滑,味道甜蜜,实乃讨女孩子欢心之必备物品。听说下雨天此物和音乐更配喔!

  从上述的材料类别来看,目前3D打印的可用材料太少,而且几乎都是单一材料,对于复合材料之类的需求还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3D打印的应用范围,也是现在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相信通过3D打印的不断发展,材料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也会逐步扩大。现阶段也就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找对的方向,走差异化道路。​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3D打印的江湖。

  俞永福曾说互联网企业绕不过三件事:生、死和腾讯。作为创业者一定会在某个时候遇见或者撞上巨头,要么打败他,要么被他打败,这是宿命。互联网如此,3D打印也一样,这个江湖同样有那么几个霸主,不同于互联网的是,这些霸主还没形成垄断地位,江湖纷争尚无武林盟主。​​

  先看硬件领域的。网上找到一份国内媒体发布的2014年全球3D打印机厂商排名榜单:

2014年全球3D打印机厂商排名


  权威性如何?是不是像江湖百晓生一样靠谱?坦白讲我持保留意见。这份名单中有些连名字都写错了,例如“华曙高科”写成了“华署高科”。部分中国企业上榜看起来更像是凑数,或者傍名牌。

  什么叫傍名牌?我举个例子:在朋友圈收到一条短信“下午出去给中石油下了个单,又去中国电信洽谈了合作事宜,随后给中粮集团打了点款。”不就是开车出去加个油、充点话费,顺便买点米吗?有必要说得这么夸张吗!这就是傍名牌……​

  我们先来看两家称得上是霸主的公司:

  1.3Dsystems​

  3DSystems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DDD。通过多年的发展和一系列的并购,3DSystems已成为全球3D打印业界的龙头企业。准确的说这家公司不仅仅是一家3D打印设备的提供商,它专注于内容打印解决方案,具体包括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按需定制组件服务和3D数字模型制作软件。

  它为专业用户和普通消费者提供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以及3D打印定制服务,所涉猎的领域包括航空、建筑、艺术、汽车、消费、教育、能源、医疗、珠宝等等,并为3D打印发烧友提供硬件、软件和平台支持。

  3DSystems公司的3D打印产品线涵盖消费级、专业级和工业级,非常全面:

  在消费级,它最知名的3D打印机为基于熔融堆积成型(FDM)技术的Cube系列产品;

  在专业级,它有为不同行业特殊设计的Projet系列(以前叫ZPrinter)3D打印机;

  在工业级,3DSystem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既有基于三维立体平版印刷(SLA)的3D打印机iPro系列,也有基于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的iPro系列,还有最大能打印4mx2mx1m物体的巨无霸机型Voxelje。

  在我看来3DSystems最值得关注的几次收购如下:

  2011年底收购了3D打印技术的最早发明者和最初专利拥有者ZCorporation公司;

  2012年和2013年分别收购了RapiDform和Geomagic这两家三维扫描和逆向设计软件公司;

  2014年收购三维CAD/CAM厂商Cimatron;

  这些收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延伸3D打印的边界,从单纯的硬件扩展到内容和平台以及相关的服务。

  你以为就是制造个机器这么简单啊,别人想打造的是生态系统。​

  2015年的最新消息是3Dsystems于4月份收购了国内领先的3D打印分销商和服务商无锡易维并创建了3DSystems中国,意味着3DSystems加强在中国业务的开展。

  狼来了,国内的同行准备好了吗?

  2.Stratasys

  这家名字有些绕口的公司同样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SSYS,是3D打印领域的另一个霸主。从几次大手笔的收购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雄心壮志:2011年收购SoliDscape公司;2012年14亿美金收购以色列3D打印设备初创公司Objet;2013年4亿美金收购桌面3D打印厂商MakerBot;

  上述这几笔主要是硬件领域的收购,2014年以后重点就转向软件和服务领域了:2014年1亿美金收购全球最大的CAD设计师社区GrabcaD(这个网站我上文提到过);2015年这家公司甚至收购了一家它在中国的经销商智诚科技;真是有钱任性!通过这些并购,这家公司成为了另一个可能打造3D打印生态系统的公司,业务线覆盖硬件、软件、和平台。其3D打印机覆盖桌面级、专业级和工业级,行业涉及航空航天、商业、牙科、建筑、消费、教育、汽车、国防和医疗,同样是“高大全”。

  在消费级领域,虽然Stratasys有自己的Mojo、uPrint系列打印机,但毫无疑问主要的销量还是来自MakerBot,这些机型都是采用FDM技术。

  在专业级和工业级领域,Stratasys主要有Objet系列和Dimension系列打印机。全彩打印是Stratasys机器的亮点。​

  从布局上看Stratasys比3Dsystems要慢一点,目前在三维CAD软件和三维扫描软件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动作,主营业务的重点还是3D打印机硬件。​

  以上两家称得上巨头的3D打印公司的营收大概在什么水平呢?3DSystems去年大概在10亿美金上下,Stratasys去年大约在6亿美金左右。其他排得上号的公司产值大多在1亿美金上下,国内的龙头企业如太尔时代、华曙高科等是多少呢?2014年都不到1亿人民币。这样的产值对于做硬件的公司而言,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尤其是在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和聚焦下,整个行业的产值还不如我国的一家酒厂(五粮液2014年的产值为240亿人民币),确实说不过去,这也侧面说明了这个行业其实是表面风光,暗地里不太景气。

  做3D打印硬件这个领域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高端的机器技术门槛很高,低端的机器竞争又太激烈,其实不是一门太好的生意。想进军3D打印机制造领域的朋友们最好三思,我的观点是做制造不如做销售,当然如果你能得到政府扶持拿到大笔补贴则另当别论。全球范围内而言,惠普、微软、联想等巨头也在逐步进入这一领域,相信未来几年这个行业的大规模洗牌和并购会层出不穷,3DSystems和Stratasys这些公司也可能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赢者通吃的时代即将来临,这是硬件行业发展的必然。

  而对普通创业者而言,把握软件、应用和平台的商机才应该是重点。至于硬件这种太烧钱的事,还是等大鳄们洗完牌再说。​现在我们先围观。

  我们来看看土豪们是从哪些角度入侵3D打印行业的:

  HP这样的硬件巨头,当然选择做3D打印机。惠普2014年底推出了全新的多喷头融合(MultiJetFusion)打印技术,号称比现有的3D打印技术快10倍,精度可达5微米(比头发丝还细)。并计划在2016年上市采用这项技术的工业级3D打印机。消息一出,3DSystems和Stratasys公司的股价第二天就下跌5%至7%,巨头的杀伤力可见一斑。那么HP是否一定会成功呢?我持保守态度。到明年他这个快10倍的技术是否领先都还是未知数,品类太单一也是硬伤。HP如果利用自己成熟的分销渠道做桌面级机器,可能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联想就看中了桌面级市场的机会,在最近通过旗下的神奇工场发布了一款1999元的3D打印机,希望抢占个人打印机市场。想法很好,可惜神奇工场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而且这台机器也不是自己的技术,其实是贴牌了三纬国际的3D打印机而已。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目的只是试水和玩票,差评!

  微软的着眼点就放在软件领域,这也跟它软件巨头的身份相符。2013年微软就在WinDows8.1上推出了一款3D打印应用“3DBuilDer”,类似于向传统打印机传送文件的机理,用户只要安装了3D打印机,就可以直接进行打印。2014年微软将Kinect整合进了3DBuilDer中去。使其能够更为方便地进行3D扫描和渲染模型(Kinect是微软开发的著名3D体感设备,它能够感知并捕捉使用者在三维空间的运动,一开始主要用于体感运动游戏中)。微软公司声称“任何人都可以扫描人或物体,把它变成一个三维模型,并3D打印出来。”在Win10系统上对3D打印的支持力度将会更大。微软这个有点意思,完全就是奔着人人都能创建内容的目标而去,未来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3D数据并被打印出来。如果能做到虚拟的物体如电影或游戏中的角色,也可以随时变成实物,那就完美了。这个目标如能实现,真是功德无量。必须点个赞!​

  下面这个东西是3DSystems最新发布的可用于iPhone6的3D扫描仪,使用iPhone6可以在十几秒内完成物体的三维扫描,并在几分钟内生成可打印的3D模型文件。​

iPhone6的3D扫描仪


  有了这个神器,走到哪里就扫到哪里。至于价格嘛,499美金,有点小贵。

  看到没有,巨头们都在转换思路。先帮助大家创建内容,然后再想办法卖机器。这跟现在生产电视的都先做视频内容,再搭售电视是一个道理。凡是能帮助创建内容的东西,不管是硬件、软件、平台还是服务,现阶段都很有价值。​

  3D打印硬件(打印机、扫描仪等)是巨头们都在盯着的肥肉,普通人要进去分一杯羹的投入太大。软件领域有机会,不管是3D建模软件、数据处理软件还是3D打印软件,现在的其实都不太好用,如果能做出提升和改进,相信会有广阔的市场。而且软件领域的盲点和空白还比较多,举个例子,随着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很多医院CT扫描的数据需要软件帮助转换成可3D打印的格式,但这种软件全世界只有比利时一家公司在做,打破这种垄断我相信不会太难(注意我说的可不是去破解别人的软件哈!)。

  平台创业的标杆是Shapeways,商业模式客观存在,网站搭建的成本也不高,关键是要砸足够的钱去推广平台和连接3D打印硬件资源。现在网上已经冒出来一堆号称是中国版Shapeways的3D打印服务网站,希望他们能成功。

  服务领域是存在机会的。用机器帮别人提供打印模型的服务是一种机会;提供技术服务也是一种:3D建模赚点外快这事很多做设计的都在干,猪八戒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建模和设计任务。但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建模是体力活,做民工赚不到大钱,要想办法成为包工头。

  更好的机会是做培训,尤其是面向企业和学校的培训。单项的培训如3Dmax建模课程之类的竞争激烈,要全流程培训:从建模到数据转换到3D打印分层加支撑到打印,这就有价值了。

  网上看到有做3D打印全流程培训的广告,点进去看了一下不禁哑然失笑,培训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麻烦你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至于是哪家,我就不点名了。

  苹果的手机火了,贴膜的都赚了钱。3D打印的概念火了,做服务的应该也能赚到钱。

  这个江湖,不只是巨头的江湖,也是菜鸟的江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者简介:蜀地一书生,前汽车设计工程师,现3D打印布道者,极训培训机构创始人。  原文链接:新浪博客  写作日期:2015年4月

转载请注明:创业经验分享网 » 来聊聊3D打印产业,并理性探讨可能的商业机会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